pg电子假面嘉年华视频

你的位置:pg电子假面嘉年华视频 > 新闻动态 > 东方六国不学秦国变法原因:被隐藏的太深,难怪印度发展不如中国
东方六国不学秦国变法原因:被隐藏的太深,难怪印度发展不如中国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0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春秋战国,中国发明高炉铸铁技术,让铁制农具开始大规模普及,开垦能力大幅度提升。原先的井田制需要交税,但用铁制农具兴修水利之后,可以开垦更多荒地,这些属于不交税的“私田”。于是,井田制崩溃,地主阶级逐渐兴起,国家税收体系需要调整等,这些就需要“变法”,也就是通过“变法”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。

早在春秋后期,其实已有变法苗头,比如郑国子产铸刑鼎,将成文法的法律条文铸造于金属鼎上公开。但真正变法始于战国初期的魏国李悝变法,让魏国成为战国第一霸主,之后列国纷纷变法图强。公元前356年,秦孝公重用商鞅,开始在国内实行变法。

问题在于: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,秦始皇扫灭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,两者相差130余年,那么既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强大,为何东方六国不学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以自强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不是不想学,而是学不来,比如以下两点:

图片

首先,秦国权力更为集中

记得数年之前,中外不少专家教授公然宣称秦始皇的大一统,学的是波斯大流士政策。普通人这么说说就算了,但一些专家学者也这么说,只能让人费解,因为无论秦朝中央集权和郡县等,都是演化的结果,都有相应的传统,不是一蹴而就的,相反波斯大流士的政策才是突然出现的。

春秋以来,相比关东诸国,秦国权力一直相对集中,比如以下三点就可说明:

其一,秦国的高级官员中鲜有公族(即王族)身影,左传中只记载了一个叫“公子愁”的秦国公族之人,我们熟知的百里奚、蹇叔、公孙枝、由余、王豹、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等,不仅不是公族,而且都是外来之人。

图片

其二,春秋时期秦国鲜有分封“封邑”,也鲜有秦国“公子”受封,或者说远不如东方诸国普遍。战国之后,秦国分封变多,但一方面多分封有功之臣,比如商鞅封于商、魏冉封于陶、范雎封于应,一方面本质是虚封,封邑没有军权。

其三,拥有封邑的封君,其中异姓大夫占多数、公族极少,且包括公族封君在内的公子们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太多的权利。甚至,秦公子还时时受到国君的约束,当秦景公之时,公子绒因为受先君之宠而富,“或膺之,恐诛,乃奔晋。”直到景公去世之后才敢回国。

图片

学者唐明亮的论文《秦国无世族论》,就指出了秦国没有真正的世族。而东方诸国有大量世族,其中多数出身于该国的公族,这些世族有钱、有权、甚至还有军队,这就必然会对国君统治形成制约,因此国君想要集权都做不到。

拿秦国与关东诸国对比就会发现,秦国是高度组织化,国君权力更集中,而关东诸国因为世族的存在,导致权力大受制约,做不到集权。但没有足够的集权,如何推动类似商鞅这样的变法?况且,即便秦国的商鞅变法都很凶险,商鞅因此付出代价,关东诸国如何模仿?

图片

其次,商鞅主导土地改革

对于先秦中国而言,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农耕,这一点各国都一样,但问题是“如何分配”?比如如何分配土地资源?

上文谈过,关东诸国世族较多(比如战国四君子),国君权力难以集中,或者说国君权力不够大,于是土地资源必然是更集中,底层百姓难以掌握多少土地资源。反之,既然土地资源被世族高度垄断,国君收税必然更困难,比如赵括之父赵奢为让平原君交税而一度连杀九人,同时国君也就难以土改。

需要说明的是,先秦的确地广人稀,但很多荒地无法开垦,其中既有底层百姓难以获得多少铁制农具的原因,更有难以修建水利设施的缘故。所以,考虑到水源的问题后,就会发现垦荒只能在靠近水源的地方,也就是说各国能用于耕种的土地其实不多,故而才有为争夺田地的冲突。

图片

相比之下,秦国封君相对较少(其中又多是外来之功臣,缺少本地根基),又鲜有真正世族,使得秦国国君掌握更大的权力,井田被贵族吞并的相对较少,国家掌握很多土地资源。于是,一方面秦国土地资源集中度(国家掌握除外)不如东方诸国,一方面秦国更有权力实行土地改革。

其一,秦国向东扩张到关中时,先是采用“爰田制”,将国家控制的“井田”划分为公田和私田,摒弃过去的“公田优先”要求,考虑到了农民负担等,总之是对井田制的改良。但文章开头说了,铁制农具出现导致大量不交税的“私田”出现,它们还成为国君潜在威胁,因此改革势在必行。

图片

其二,秦简公在位时,秦国推出“初租禾”政策,即按实际耕种面积征收实物地租,是“履亩而税”的税收制度,具体为“履亩十取一”。显然,这是承认“私田”的存在,而且确权私田。“初租禾”的税收改革,与春秋战国时关东诸国差不多。

其三,秦孝公在位时,秦国开始商鞅变法,对田制进行了革命性改革,即“制辕田,开阡陌”,废除井田,废除了共耕公田的集体协作模式,确立了以成年男子为单位,每人分配100亩国有土地的一家一户的耕地制度。其中,秦国之前的私田,商鞅应该没有改革,分配的主要是国有耕地。

图片

商鞅土改的前提是国君要有相应权力,国家要掌握大量土地资源,否则没办法分田到户、没办法释放农民积极性,当然国家也会因此而收到大量粮食。分到了土地,自然就要为国效力,而秦国在此基础上的军功爵制度,立功赏田,进一步刺激农民。

对比秦国,关东诸国即便知道土改好处,但最终还是难以实行,因为国君权力不够集中,同时国有土地资源较少,强行将世族土地分配给农民,那就触动了利益,注定会导致世族叛乱。其中有一个案例,就是魏国魏武卒其实与商鞅这一套相似,但分配给魏武卒的土地收不回来了,于是在马陵之战后也就不可能重建魏武卒了。

图片

总之,仅以以上两点来看,关东诸国知道商鞅变法利于国家,但奈何国情不同,根本推行不下去,所以也就不可能学习秦国推行商鞅变法的内容,只能修修补补。

由于关东六国改革不彻底,加上旧势力的反扑导致改良没能持续,国内矛盾越来越严重,于是与秦国差距就越来越大,最终只能走向灭亡。

图片

最后,搞清楚了关东六国不学秦国商鞅变法的原因,再看印度发展为何不如中国,也为何学不了中国,因为印度权力不够集中、生产资源被私人高度垄断,而且还有宗教束缚,所以虽然印度建国初条件好于中国,但后续发展却远不如中国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